cht健康中醫藥讀書筆記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傷寒論今釋卷一筆記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joined: 2007-09-19
posted: 4946
promoted: 325
bookmarked: 206
歸隱山林
1subject: 傷寒論今釋卷一筆記Promote 0 Bookmark 02009-11-04quote  

陸淵雷.傷寒論今釋(2009,學菀出版社,簡化字版)

傷寒論今釋卷一筆記(宋本條號 1-30)

『傷寒,即今流行性熱性病矣。其不發熱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流行發熱,而別有其他種顯證候之病,皆屬雜病。』

『傷寒有共同性,雜病為個別性。』

『人體感染病毒後,必立起反應而產生抗毒力,此種抗毒力,即西醫所謂自然療能,中醫古書則謂之正氣。』

『內科之證候,多非疾病之本體,而是正氣抵抗病毒時所發生之現象,故觀察證候,可以測知正氣之趨勢。』

『太陽病者,正氣抗病之趨勢向上向表,其目的欲令出汗,而從汗液中排除毒害性物質也。』
【註】:這種說法不一定會合乎目前嚴格的科學認定,但方便理解,就是自體正氣排邪。以下類似說法同此。

『凡正氣充實,抗病力強者,為陽,正氣不足,抗病力弱者,為陰。病情屬實熱者為陽,虛寒者為陰,此本論三陽三陰之本義也。《素問.熱論》,則以表證為陽,裡證為陰。』

『凡鑒別診斷,當取顯然易見之證候,故中風傷寒之鑒別法,不在脈之緩緊,不在熱之已發未發,不在惡風惡寒之異,不在體痛嘔逆與否,而在病人之有汗無汗。且緩脈常與自汗並見,緊脈常與無汗並見。』(2,3)

『凡無汗之病人,其皮膚必乾燥,若皮膚略覺潮潤,或時時微汗出,即為有汗。』

『太陽之惡寒,或由淺層血管收縮,或由汗出肌疏之故。少陰之惡寒,則因心臟衰弱,體溫低降之故。是以等是惡寒,在太陽則發熱,在太陰則無熱也。然發於陰之病,殊非絕對不發熱者。……身體機能之亢進或衰減,中間階級正多,非可截然分畫,學者勿執定少陰無熱可也。』

『太陽病,係機能亢進於肌表,故稱太陽證為表證。』

『古無五辛之目,其說蓋出於釋氏。酪者獸乳所製,其法本出胡貉,古昔中國人之所不食者,魏晉以來,其法漸入中國。』(12)
【註】:此在解說 12 條桂枝湯方,其後之「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為後人所摻入,或部份內容為後人所摻入,非謂五辛、酒酪不禁。後人摻入者,不一定就是錯的,還是要經過驗證。

『柯氏云:四證中,頭痛是太陽本證,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證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證。』(13)

『項背之神經肌肉強急,由於津液不達。津液即營養液也,其來源在消化器官,葛根能攝取消化器官之營養液,而外輸於肌肉,故能治項背強急。《本草經》言葛根能起陰氣,即輸送津液之謂。』(14)

『太陽病之證,頭痛項強,鼻鳴乾嘔,可知正氣欲向上沖,發熱脈浮,汗出惡風,可知正氣欲外向。欲上沖,則不可抑之使下,欲外向,則不可遏之使內,若用攻下之藥,是為逆正氣之欲惡,此太陽之所以禁下也。下之而其氣上沖,知正氣驅病之勢不因下藥而改變,故仍可與桂枝湯。』(15)
【註】同理,太陽病不可去退燒(正氣向上向外),反而會將邪往裡推。

『古醫書所謂氣,多指臟器之作用,後人分氣分血分之名,氣分謂作用,血分謂實質也。』

『柯氏云:壞病者,即變證也……有太陽病為醫所壞,轉為少陽、為陽明者,則不得謂之壞病也。』
【註】誤治後不一定成壞病。

『此條言桂枝證麻黃證之鑑別法,在於脈緩自汗與脈緊無汗。脈緊無汗之傷寒,禁桂枝湯,以桂枝雖能袪毒,不能開汗腺之閉,芍藥又收而不泄故也。』(16)

『又其後遇酒客,則用桂枝原方,不復加味,雖愈期有遲速,從無得之而嘔者。因知酒客服桂枝湯而嘔者,蓋偶然之事,不可執以為常。』(17)
【註】這是作者多次驗證的結果,參考之。

『凡發表藥分量失當,服不如法,或藥不對證者,則生兩種副作用,曰傷津,曰亡陽。傷津者,血漿被分泌過多,體內營養液因而不足也。亡陽者,體溫被蒸散過多,細胞之生活力因而衰減也。』(20)
【註】亡陽一詞有歧義,此所謂亡陽應指陽衰,或更嚴重的陽虛。最嚴重之亡陽為虛脫狀之亡陽,幾個小時內不回陽會致命,此種虛脫狀之亡陽非桂枝加附子湯所能治。

『然營養液之來源,由於飲食水穀,須經消化吸收種種作用而後成。此種作用,則賴臟器細胞之生活力。故津傷而陽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陽亡而津不傷者,其津亦無後繼。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陽明病之津液乾枯,津傷而陽不亡也,撤其熱則津自復。少陰病之津液乾枯,陽亡而津不繼也,回其陽則津自生……桂枝加附子湯,傷津而兼亡陽也,仲景則回其陽而已,不養其津,學者當深長思之。』(20)

『小便難是傷津之證,水分盡泄於皮膚,則無以輸於膀胱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是亡陽之證,而其理稍賾,蓋微急難以屈伸,因四肢之運動神經失養之故,神經所以失養,因津液缺乏,不能輸送於四肢之故……今傷津而陽又亡,則體溫最難達到之處,津液亦最難輸達。』(20)

『胸之所以滿,蓋因胸腔內充血之故,芍藥陰藥,作用於內部,藥徵謂其主治攣急,可知能擴張內部血管,但血管擴張,則愈益充血,此胸滿之所以忌芍藥歟。』(21)

『凡言某湯主之者,方證相對,決然無疑之詞也……方與證有時而不能恰合,於是擇其比較切近者用之,則曰宜某湯。證候有疑似,方藥有宜忌,權衡決擇,定其去取,則曰可與不可與。』

『蓋汗出為桂枝白虎共有之證,洪大是白虎獨有之脈,惟白虎尚有以煩渴為主要證。今汗出脈洪大而不煩渴,與桂枝,則對證不對脈,與白虎,則對脈不對證,是兩湯者,皆非得當之劑也。仲景竟與桂枝,不從其脈之洪大,而從其證之不煩渴,可知診治之法,證重於脈矣。』(25)
【註】此條(宋 25)有異說。曹穎甫修改條文為「脈不洪大」。桂本則修改為「與白虎湯」。陳淼和認為「大汗出者病勢已減,脈勢不可能洪大」,視為次條文所誤植。森立之認為「大汗出脈洪大,不渴者宜桂枝湯,渴者宜白虎湯」。胡希恕認為「本條脈洪大為誤,應改為脈浮」。

『凡白虎證,其人壯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洪大滑數,唇舌乾燥,煩渴欲引冷者,是也。或有手足冷,背微惡寒者,則為例外,然按其胸腹,仍必灼熱。若白虎證而心下痞硬者,人參白虎所主也。』(26)
【註】胡希恕認為只要是「大煩渴」就要加人參,人參本為治療胃虛的心下痞硬,人參補氣,補氣就可以生津,配合粳米、甘草,胃氣才得以復健。

『中醫用石膏,則以唇舌乾燥,小便赤濁,煩渴引飲為標準。若病屬陰證,腹中覺冷,或下利者,忌之。用粳米者,殆因傷津之故,蓋以知母石膏清其熱,恢復其胃腸之機能,而以粳米滋養之也……若因胃機能衰弱,致心下痞硬者,則加人參,人參主胃腸機能衰弱,其證候為心下痞硬,然宜於急性病,不宜於慢性病。若以為人參大補元氣者,謬也。余之經驗,凡常用諸方有人參者,如小柴胡瀉心理中等,代以太子參甚效,用黨參則不效,或反致脹滿。』
【註】此觀點和胡希恕的似不同。

『醫家或稱白虎證為陽明經病,承氣湯證為陽明腑病,蓋經病之主證為壯熱,是全身症狀,腑病之主證為腹滿痛,不大便,偏重局部症狀,故以經腑分之。經病不愈,往往進而為腑病,故陽明之經病腑病,是先後二級。』

『今考仲景方,凡苓朮並用者,多為逐水之劑,則心下滿微痛,為水飲無疑。凡逐水諸方及汗吐下諸方之駿快者,皆不用芍藥,則芍藥之當去無疑。逐水方多用桂枝,況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之表證,則桂枝之不當去亦無疑。由是言之,此條之證,蓋其人素有水飲,因卒病太陽而引起宿疾,水停中焦,致令心下滿微痛也,治之以桂枝去芍加茯苓術湯者,蓋臨時御變,與喘家加厚朴杏子同。』(28)
【註】此條(28)爭議極大,基本上,陸淵雷、胡希恕皆主張從《金鑒》之說,即桂枝去芍加茯苓朮湯。


edited: 3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joined: 2007-09-19
posted: 4946
promoted: 325
bookmarked: 206
歸隱山林
2subject: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10-09quote  

由於顧及有人手頭上沒有宋本條文,縱使有宋本條文,也不一定會標上條號,所以,往後這個系列會附上條文,以便互相對照閱讀。筆記裡頭我就只寫條號,不寫原文了。

宋本 1-30 條文

ps. 有錯誤的話,請幫忙校對,謝謝。


edited: 2
guest
3subject: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10-11quote  

感謝分享

 

恐龍

tinmean

joined: 2009-09-17
posted: 553
promoted: 27
bookmarked: 7
4subject: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11-10quote  
在書中p.60, 在外台密要云那邊有: "主天行二三日,頭痛壯熱." 不知道LGJ大是否知道天行二三日是什麼意思?是指熱天氣有兩三天, 還是得了風寒兩三天呢? 也提出來問問大家, 但當然這不是很重要的問題 :)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joined: 2007-09-19
posted: 4946
promoted: 325
bookmarked: 206
歸隱山林
5subject: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11-10quote  

tinmean
在書中p.60, 在外台密要云那邊有: "主天行二三日,頭痛壯熱." 不知道LGJ大是否知道天行二三日是什麼意思?是指熱天氣有兩三天, 還是得了風寒兩三天呢? 也提出來問問大家, 但當然這不是很重要的問題 :)

天行就是時疫的意思。就是高傳染性疫病。


恐龍
joined: 2009-10-12
posted: 49
promoted: 1
bookmarked:
6subject: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12-04quote  

7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
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這裡的發熱是指發燒?或是?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joined: 2007-09-19
posted: 4946
promoted: 325
bookmarked: 206
歸隱山林
7subject: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12-04quote  
恐龍
7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

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這裡的發熱是指發燒?或是?

自覺他覺的發熱都算,不是以溫度計為準的。


cht健康中醫藥讀書筆記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views:2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