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健康中醫藥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轉]『火神』熱的冷思考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1 [轉]『火神』熱的冷思考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4quote  

本文轉自民間中醫:

 http://ngotcm.com/bbs/?action_viewthread_tid_93241.html

『火神』熱的冷思考(一)—— 引言


      來源:道少齋主人

      引言

  兩年前,我在與愛愛醫朋友交流的時候,就有人問我對火神派的學術觀點有何看法,實話說,我當時對『火神派』提法並無什麼印象,後來又有人問我對李可先生的《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大劑量用附子的看法,這下我明白了,『火神派』大概是指善用附子溫扶陽氣的中醫名家一類學術派別吧。由此,我想到以前所讀過的祝味菊、吳佩衡的一些著作,但我不敢胡亂評說,畢竟學術淺薄,豈可胡言以誤導後學者。

  由於臨床工作的繁忙,一直沒靜下心來重溫上述醫家的學術著作,認真拜讀現代『火神派』的新作。但在去年上半年有一樣事大大地觸動了我,認為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火神派』的主要學術觀點,和用藥特色。一個剛跟我上臨床的研究生,看見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附片,問我『老師,你是火神派的嗎?』當時我非常驚奇,我從沒有意識到我的學術觀點是以溫陽為主,我在臨床特別注重『辨證施治』四字,該扶陽就扶陽,該益陰就益陰,對各家學說主張取長以補短。接下來學生和我的交談更讓我感到驚訝。學生說:『老師你用附片治心衰多是以小劑量開始,要是能像李可老先生一樣一開始就大劑量使用,那臨床療效就會更好,會有更大的提高!』 我問我的學生:『你是從哪兒學來的用附片一定要大劑量?』學生回答很有味:『老師,火神派啊,你連這也不明白?』由此,我意識到『火神派』影響之大,也從我的研究生盲目追捧『火神派』大量使用附片意識到『火神』之熱可能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我開始關注網上的有關『火神派』的一些評論,發現當今 『火神派』真的就『火』了,不僅『火』了,而且這『火』有點過度。網上不僅爭論火熱,還出現一些不太正常的現象,甚至由『口水戰』演變成『謾罵』,而大部分參與爭論的人都是問道中醫不久的大學生、或者是從業不久對中醫很多理論缺乏深度理解的醫師,或者是請當今『火神』們診治過疾病的人!

      『火神派』不僅網上火,著作的出版也非常火爆,近年來,『火神派』及其傳人或倡導者所著『扶陽』書籍層出不窮,市面有張存悌著《中醫火神派探討》(人民衛生出版社)及《中醫火神派醫案全解》(人民軍醫出版社)、盧崇漢著《扶陽講記》(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祝味菊、陳蘇生著《傷寒質難:火神師門問答錄》(人民軍醫出版社)、唐步祺著《鄭欽安醫書闡釋》(四川巴蜀出版社)、庄嚴著《薑附臨證經驗談》、李可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及邢斌著《危症難病倚附子》(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等等,可謂蔚為大觀。足見當世『火神派』之火,『扶陽』理論影響之大。作為非常專業的中醫『火神』專作,銷量之大也令人振奮,似乎中醫的春天就將來臨。

  然而,『火神派』熱潮在給對目前走入低迷狀態的中醫的繼承、發展、重新認識帶來巨大積極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一些人非理性的盲目狂熱追捧『火神派』,將臨床水平的高低、療效的好壞與附子的用量直接劃上等號,少則三、五十克附子信手拈來,多則四、五百克放手使用,更有甚者,有人認為『說附片有毒是胡言』,甚至把附子的用量作為判斷醫生醫療水平高低的『標準』,已經演變到以使用附片劑量大小『論英雄』的境地。這種長期、大量濫用附子的反常現象,嚴重偏離了"火神"鼻祖鄭欽安學術思想原意,長此以往,將遺禍無窮。這種狀況的出現非常令人擔憂,如不加以糾正和引導,在諸多危重證患者得以挽救的同時,必會有大量『附片』冤魂產生,此話絕非聳人聽聞!

  如何正確地把握『火神派』的主要學術觀點,客觀地評論『火神派』學術的臨床價值,也就是說,通過學習『火神派』的著作我們應該掌握什麼?接受什麼?這點對於中醫初學者來說非常重要。

      我想把我學習『火神派』著作的一點心得體會,結合我在臨床用附片的實踐經驗寫下來和大家一起交流,希望能借此對廣大醫患理性看待『火神』現象,科學看待大劑量運用附子類溫熱中藥有所幫助,也希望在交流中能和大家一起進步,一起更好地掌握溫陽藥物的使用技巧。可能我的一些觀點有失偏頗,懇請大家指正批評。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2 『火神』熱的冷思考(二)—— 有關《扶陽講記》爭鳴面面觀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5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二)—— 有關《扶陽講記》爭鳴面面觀


            來源:道少齋主人

有關《扶陽講記》爭鳴面面觀

按一般的原則,對一學術流派的評論首先應該從源頭說起,也就是說談論『火神派』應當從鄭欽安的主要學術觀點入手,逐步向下探索,進一步分析其門人的發揚和拓展,這樣會顯得脈絡清晰,也易於把握『火神派』的精神實質。

然而,我想用另一種形式談我讀『火神派』書籍的一點體會,即從末端逐漸向上溯源的方法,把現代『火神派』的主要思想和鄭欽安的一些學術觀點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可能有助於大家正確看待現代熱銷的『火神派』著作的內涵是什麼?背後倒底是什麼?必須聲明的是,我的有些觀點可能和目前『火神派』追隨者相去甚遠,寫此系列文章非為沽名釣譽,而是為了和大家交流,能更好地掌握薑、附、桂等溫陽藥的適應證和使用技巧,做到不盲目擴大使用溫陽藥、亂用溫陽藥之目的。

『火神派』熱潮的興起,盧崇漢、劉力紅可謂功不可沒。盧氏的《扶陽講記》借著《思考中醫》給中醫帶來的學習熱潮,銷售得極為火爆,從2006年7月第一次印刷到2008年8月僅一年的時間,一共印了5次,總印數達31000冊,在當今原創的中醫專著的銷售中實屬罕見。然而,在一遍贊歌聲中,開始出現『不和諧』的音調,一些中醫有識之士,開始以冷靜的思考去看待分析《扶陽講記》真正的學術價值,客觀地評價《扶陽講記》給學習中醫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所帶來的爭論。

首先,我想和學習中醫的朋友們談談我讀《扶陽講記》的感想,所有觀點僅從學術上進行交流,其中可能出現大家不認同的東西,歡迎爭鳴。

一、盧氏診療統計數據的可信度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愛愛醫》裡有人寫了這樣一段話:

『作為火神派的忠實粉絲,余不欲,不願,也不忍公開此貼。然仔細推敲,覺此案當非空穴來風,當盧先生大言全年僅用42味藥,治療有效率達98%以上時,余就有些懷疑了……現在,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將它從中醫名家網轉載到此,望大家冷靜分析,客觀品評此事。』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推測,有人在開始懷疑盧崇漢教授所說的數據真實性了,也就是說有人在懷疑盧崇漢教授的做學問的誠信度了,懷疑他扶陽理論的臨床基石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在《扶陽講記》第2頁,盧氏說他一年共診治了2745人,20013人次,開出了20076張處方,在這20076張處方,用薑的有20016張處方,包括生薑、乾薑、筠薑、煨薑、黑炮薑等佔99.7%﹔用桂的,包括桂枝、官桂、肉桂等有19825張處方,佔98.8%﹔而附平之類的藥物包括天雄片、黃附片、黑順片、熟附片、制川烏等佔96.8%,一共有19423張處方。

從上面數據,我們可以作一下推測,盧氏所看的疾病,至少有19000號人是桂、附、薑同用,也是是說在他所診治的疾病中,按中醫證治的常理的來分析,至少有95%以上的病人是陽氣不足,而其它證型的病人則寥寥無幾,由於每個醫生臨床接觸的病人群不同,陰虛、陽虛所占比率會有所差異,但盧氏所診陽虛比率如此之高,一般而言,確實是有點使人難以置信。對此,可能是讀者感到疑惑的原因之一。而在該書第134頁,劉力紅教授說其跟隨盧抄方一下午,幾十個病人沒有一張處方用了附片,其提出的理由是『確確實實發現現在的附子有問題』,而盧氏前面統計的數據又是何年的未作交待,有人懷疑其可信度也在情理之中了。但盧氏治病強調『病在陰者,扶陽抑陰﹔病在陽者,用陽化陰』,也就是說盧氏治病不僅陽虛用桂、附、薑,而且陰虛、火旺也這麼用,這可能是其薑、附、桂使用頻率高的原因。『病在陽者,用陽化陰』的合理性,我將在後面和大家進行交流和探討,談談個人看法。

盧氏統計數據令人生疑的第二點是,盧氏在其書中第4頁說,他10餘年前一個半天就要看40~50號病人,坐過門診的人都知道,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想把全年一個人所有開出去的處方都完整的抄下保留幾乎可能性很小,盧氏未能清楚的交待原始數據的收集方法,其數據的原始資料的可信度讓人懷疑也就難免了。

盧氏治療的有效率在98%以上,統計了一年的處方『所涉及的病種共有83種』,而全年所用的藥物只有42種。對其有效率姑且我們不妄加以討論,而這種有效率肯定是『上上之工』,盧氏在其書的後面著重闡述扶陽的對臨床療效的重要性,可以將此看作是為後面討論所作的墊筆。但83個病種,只用到42種藥物,和盧在其書第4頁說的一個跟他抄方的博士統計了他的700張處方,涉及47個病種,僅用了27味藥物,根據中醫『有是證用是藥』的基本原則,涉及病種如此之多,而用藥如此之少,確實是令人驚嘆,也就不能怪網友置疑了。我在初讀到《中醫火神派探討》開始懷疑是張存悌教授摘錄錯誤,後來讀到《扶陽講記》才確定是盧氏原說。實話說,當時第一印象也是對盧氏用藥之精少感到意外。

當今中醫學術界確實存在一些學風浮躁,急於名揚天下之人,也不泛沽名釣譽之輩,有人在網上和我交流說現在有些人出書是為了『發中醫不興這個國難財』。但盧氏為知名教授,火神派的嫡傳弟子,從學術的嚴謹性上分析,應該說他的統計數據不會摻雜水份,如盧氏統計數據有問題,那麼他在書中極力主張的『人的生命以火立極』學術觀點就缺乏臨床實踐的基石了。況且盧崇漢教授所主張的很多扶陽理論已經很大程度上不同於鄭欽安的原意,有了很大的發揮。這一點經過通讀《扶陽講記》我們不難明白,在下文我會談談盧、鄭學術觀點異同的比較之我見。

關於盧氏統計的數據,我的看法是沒必要妄加猜疑和糾纏,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盧氏合理的學術思想,取其精粹,用於臨床,服務患者。

edited: 1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3 『火神』熱的冷思考(三)—— 《扶陽講記》評析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5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三)—— 《扶陽講記》評析


來源:道少齋主人

二、盧氏的扶陽理論與鄭欽安學術觀點的比較

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寨王潮在網上發文『淺談對火神派的認識』一文,文中說到『火神派』傳人,『把鄭氏此「陰陽當分清論」,變成了「有陽無陰論」,甚至有盧崇漢「天下沒有陰虛」以及李可「從未見過一例純陰虛患者」等等類似的言論在流傳著。』認為現今的『「火神」並非鄭欽安原意」』、『隨意演繹、以偏概全』、當今的火神已經錯解了『陰陽』二字的內涵。

寨王潮的論文比較全面的討論了火神派的主要觀點,並提出了個人的不同看法和見解,盡管與今『火神熱』不相適宜,不合追捧『火神派』熱潮的主流,但其說有理有據,實是一篇難得之佳作。

寨的文章點名指出盧崇漢『天下沒有陰虛』有違鄭氏學術理念,其說是否能成立,有必要把《扶陽講記》的扶陽觀點和鄭欽安的主要學術觀點加以對比分析。

1.鄭欽安的『陰陽至理』淺說

作為被稱作『火神派』的鼻組鄭欽安,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三書,已故中醫名家何紹奇有一段十分中肯的評價:『追溯鄭欽安的學術淵源,其理論實以《內經》為宗,其臨床則「用仲景之法」,宗《內經》則在「洞明陰陽之理」,宗仲景則「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因此他的真傳就是:「認證只分陰陽」,「病情變化,非一端能盡,萬變萬化,不越陰陽兩法」。陽證自有陽證治法,陰證則宜益火之源,或甘溫扶陽,或破陰返陽,如此,則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諸方,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的習用之方了。「予非專用薑附者也,只因病當服此。」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又說鄭的代表作《醫法圓通》,『是為補偏救弊而設,他強調陰證,是因為人們往往忽視陰證的緣故。但綜觀全書,他之持論並不偏頗,這是其可貴之處,也是他區別於明清貴陽賤陰論醫家的地方』。

『火神鼻祖』鄭欽安最為強調陰陽兩綱,他主張臨證應以陰陽為實據,明辨內外,判明陰陽,認為『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倡導學者務必在陰陽二氣上求之。他在《醫法園通?用藥弊端說》:『用藥一道,關係生死,原不可執方,亦不可以執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實據者何?陰、陽、虛實而已。』在《醫法園通?胃病不食》中不僅強調胃病陰陽證辨證,還著重指出:『以上內外諸法俱備,學者務要仔細理會…至於變化園通,存乎其人,又安可執一說而謂盡括無遺』。鄭欽安並不只是囿於溫熱藥物的使用,其用藥的思路遵循陰陽辨證的規律,這在鄭氏《醫理真傳》一書中明朗可見。

鄭欽安對薑桂附等品的運用是從陽虛證的根本病機出發的,有明確的適應症,並非毫無原則的一味濫用。他在『辨認一切陽虛證法』中明確指出陽虛證的,辨證要素及立方治療原則:『陽虛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無神,目瞑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飲食無味,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淡黃潤滑色,滿口津液,不思水飲,即飲亦喜熱湯,二便自利,脈浮空,細微無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縮,種種病形,皆是陽虛的真面目,用藥即當扶陽抑陰』。

鄭氏強調辨病治病『工夫全在陰陽上打算』,認為『病情變化非一端能盡,萬變萬化,不越陰陽兩法』。『認證只分陰陽』,以陰陽統分萬病,他說『『萬病不出陰陽兩字』,『凡遇一症,務將陰陽虛實辨清,用藥方不錯誤』。在『辨認一切陽虛證法』后接著就寫有『辨認一切陰虛證法』:『凡陰虛之人,陽氣自然必盛(陽氣二字,指火旺,鄭說的陰虛病實包括陽熱火盛證)……陰虛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紅色,精神不倦,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二便不利,口渴飲冷,舌苔乾黃或黑黃,全無津液,芒刺滿口,煩躁譫語,或潮熱盜汗,乾咳無痰,飲水不休,六脈長大有力,種種病形,皆是陰虛的真面目,用藥即當益陰以破陽』

對於陽虛之人,鄭氏崇尚仲景之治法,他說『在上者,仲景用桂枝以扶心陽﹔在中者,仲景用建中、理中以扶脾陽﹔在下者,仲景用四逆、白通以救腎陽。』除善用桂、附治陽虛證外,鄭氏同樣亦精於陽熱證辨治,在其《醫理真傳?陰虛證問答》中共設二十九症進行探討,病機多為元陰不足、臟腑火旺,治法多為養陰清熱降火、峻補真陰,方藥多用導赤散、人參白虎湯、小柴胡湯、大承氣湯、葛根芩連湯、六味地黃丸、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瀉火清熱養陰之劑。可見『火神鼻祖』治病並不是僅僅局限於『薑附』之間。在《醫法圓通》中,鄭氏一句「陰虛一切病症忌溫補也……若扶其陽,則則陽愈旺而陰愈消,每每釀出亢龍有悔之候,不可不知」。在《醫理真傳?卷三》中說『大承氣湯乃起死回生之方,也瀉火救陰之方也……仲景立法,就是這元陰元陽上探盛衰,陽盛極者陰必亡脈陰不可不急,故藥之分兩(指大承氣湯),不得不重……陰盛極者陽必亡,回陽不可不急,故四逆湯之分兩亦不不得不重。二方皆有起死回生之功,仲景一生學問,陰陽攸分,即在此二方見之 』,已經完全告訴了我們,他絕非重附、桂而不用寒涼。這與目前『火神』一味強調桂附治法有霄壤之別。

可見鄭氏強調陽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一個重要的出發點是針對當時醫家喜寒涼、惡辛熱,『病家甘死於參、蓍、歸、地之流,怕亡於薑、附、硝、黃之輩』 之世之通病的境況,所作的救偏補弊之舉。其立論不偏,用方陰陽指征明確,雖強調桂附溫陽藥物的起死回功之效,但並不否認寒涼攻下之品的力挽狂瀾之功,只要通讀過鄭氏著作的讀者當無異議。

『一病有一病之陰陽』,『萬病總是在陰陽之中』,『認證只分陰陽』,『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突出陰陽作為辨證總綱的地位和作用,是鄭氏臨床辨證的最基本的學術思想,以陰陽為綱統分萬病這一觀點,他稱之為『陰陽至理』。他說『學者苟能於陰陽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門也。』這一學術思想通篇都貫穿在他的著作中。

要真正做到對鄭氏的學術思想全面了解就必須閱讀其原著,只有這樣才能理弄清『火神派』鼻祖真正的學術思想,避免盲目追隨現代『火神派』,錯誤把薑、附、桂當作萬病之良藥。

我們再來看看鄭氏的再傳弟子盧崇漢教授《扶陽講記》中的主要學術觀點,很容易發現盧的扶陽理念和鄭氏學說有著極大的差異……

edited: 1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4 『火神』熱的冷思考(四)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4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四)


  來源:道少齋主人

  2.盧氏的『陽主陰從』理論

  通讀《扶陽講記》,我們不難發現,盧氏強調『陽主陰從』,他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提出了一個看法,在中醫陰陽學說裡面,它存在『陽主陰從』的關係。』並且這一點一直貫穿於他的著作中。我們先看看他的『陽主陰從』的立論理論依據。

  1.《周易》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能統天。』坤元呢?在論述坤元的時候,它提出了『乃順承天』並且在《乾鑿度》裡面提到了『氣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於無形。』

  2《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在判定盧氏立論的依據是否合乎《內經》、《傷寒論》的原旨之前。有必要看看盧氏是如何理解上述引文並得出『陽主陰從』的理論的。

  盧說:『在先秦的時候,先秦諸子百家在他們的一些著述裡面,也明確的談到了這些問題,都可以找到很多重要的思想。比如在《周易》,它的論述,在這個著述裡面,它明確的談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能統天」。坤元呢?在論述坤元的時候,它提出了「乃順承天」。它強調了什麼呢?在這個著述裡,它強調了「陽」 在萬物的生命活動當中,它應該居主導地位。「陰」應屬於從屬地位。並且在《乾鑿度》裡面提到了「氣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於無形。」這說明陽氣是構成我們機體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動力。如果沒有陽氣,也就不能夠溫煦化育,如果沒有陽氣的溫煦化育,陰也就不能夠獨立存在,更不能夠發展壯大。在《內經》裡面,實際上重陽的思想也是很突出的。在《素問.上古天真論》,它指出了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保存真陽之氣,才能夠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欽安的弟子盧鑄之,也就是我祖父,他在他的著述裡面就談到了,『人之生存,純在天地之中。陰陽之內,五行之間。一切動靜都隨陰陽之機而轉。業醫者,須識得《內經》所論「凡陰陽之要,陽秘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等奧義,說明了陰陽之虛實、變化之盈縮,刻刻都隨五行變化之中,上、下、內、外,息息相通,一刻都不停息,晝作夜息,為養生治病之一大綱領。他說的這個綱領,實質上是提示我們應該認識到陽氣的極端重要性。』

  由此認為,『我們人體生命有活動,它始終存在著陽主陰從的關係。就是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都是存在著陽主陰從的關係。也就是在陰陽的動態平衡的、陰平陽秘的狀態也是以陽為主導的陰陽的動態平衡,以陽為主導的陰平陽秘』。『陽』在萬物的生命活動當中,它應該居主導地位。『陰』應屬於從屬地位。論病識病力主 『陽主陰從』的相術觀點,崇尚『陽氣宜通』。

  『在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盧氏認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因為機體的陽氣的虛損、郁結,或者邪氣傷陽。這樣導致的發病。』

  『在治療方面,從治療的角度來看,盧氏強調扶持和溫通陽氣是一個極端重要的治療原則。』

  在這個理論思想的指導下,盧氏提出了『人身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的這一種學術見解。談到治病立法應當以扶陽為核心。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他在《扶陽講記》的第67頁寫出了這麼一段話:『我認為《內經》的作者和仲景也都受了重陽的思想。鄭欽安也好,盧鑄之也好,都始終強調以陽為根本,甚至提出了「天下沒有陰虛」的觀點。』盧鑄之的著作我沒有讀到,但說鄭欽安認為『天下沒有陰虛』值得懷疑,不僅在鄭的著作中沒有看到這句話,而且鄭氏在他的著作中始終以陰陽為綱,討論溫陽的時候並沒忽視益陰治療論述!是否我的閱讀有疏漏、看法不正確,請諸位明哲指點迷津。

  『病在陽者,扶陽抑陰』來自鄭的觀點,符合經旨,對臨床有很大指導作用。

  對於盧氏提出的『病在陰者,用陽化陰,所用的藥都是以薑桂附為主的藥』則令人難以理解,盧氏的自我解釋是『在臨證上,陰虛的本質仍然是陽氣不足,這是由於陽氣化生陰精的功能受到影響,才會出現陰陽兩者關係的失調。所以……薑、附、桂不但不會傷陰液,反而能夠促進津液回生,從而起到陽生陰長的作用』,但這一理論的在具體運用,盧氏並未舉例加以說明。按常理來說陰虛證予以大辛溫之品無疑是火上澆油,『病在陰者,用陽化陰』實難使人理解。此與鄭氏的『陰虛真面目,治當益陰以破陽』的治法是大相徑庭。已完全擺脫了鄭欽安的告誡:『陰虛一切病症忌溫補也……若扶其陽,則陽愈旺而陰愈消,每每釀出亢龍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5 『火神』熱的冷思考(五)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4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五)


  來源:道少齋主人

  3.朋友的『陰主陽從』論

  有人在http://www.zhongyimingjia.com/vi ... &authorid=19246

  發文批評現在火神斷章取義,強立新說,言辭頗為偏激:『不知諸牛(火神)是為了譁眾取寵?還是唯我獨占鰲頭?還是只會此一招?別的沒學?難道天下無陰虛之病?盡是陽虛?現已有人受其害,如此下去,流害必將無窮!用治了一個陽虛病人的方,不管何病均用之,不論何病,都歸結到陽虛。什麼潛陽,陽生陰長,皆是斷章取義!偏!偏!偏!……』

  最近,有人給我看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啊,對《扶陽講記》的主要觀點持相左意見,也對目前『火神』過『火』深感擔憂。於是他針對《扶陽講記》的『 陽主陰從』寫了一篇『陰主陽從』論,我問他為什麼寫這文章?我說我不看,他說你看了我們再討論,呵呵,看完了我們就此文爭論了一場,呵呵。我們來一起看看他的立論依據:

  1.《素問?陰陽離合論》言:『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2.《靈樞-本神篇論》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人體生命起源於精,精是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陰陽應象大論》說:『精化為氣』。沒有飲食精微物質,氣無生化之源﹔營衛皆出中焦,營屬陰,衛屬陽,所以對於人來說陰比陽重要。

  3.張介賓說『陽不可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

  4.張景岳闡發《靈樞?本神》『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之說,強調指出『陰為陽之根』,『陽以陰為基』,『 而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則人必病,根本敗則必危。』其『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充分說明真陰具有決生死的重要意義。景岳熟悟經旨,所以在治療上大倡 『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的重要治則。

  5.《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極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由以上幾點他得出的結論是凡治病當先鞏固人身之根基,大補真陰,陰足則陽有所化。並說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注解說:『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用壯火之品,則吾人之氣不能當之而反衰也。如用烏附之類,而吾人之氣不能勝之,故發熱。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生旺,而益壯矣,如用參歸之類,而氣血漸旺者是也』。

  所以過用辛熱之品助陽必傷人體之正氣,大劑量、長期使用附、桂、薑必害人不淺。

  看完這篇文章,我是哭笑不能,為什麼?如果對《內經》沒進行過系統學習,可以說他的立論的依據很充足,原文都是出自經典或古代大家。不僅如此,他還搬出張景岳的原話來了,盧氏的『陽主陰從』論好像是引用張景岳的《類經附翼?大寶論》的論述:『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以張氏之矛攻張氏之盾的手法,去批評盧氏『以陽立極』的依據。

  其實,我這朋友充分利用了『陰陽互根』的原則,把陰陽破離開來、只執一端的手法,來批判火神唯陽為重的思想。換言之,他認為盧氏過份強調『以火立極』為『陰陽至理』的論述也是採用的這手法。

  我問他為什麼要寫這文章,當前中醫不興,有《扶陽講記》推動大家學習中醫是件好事。他說:『我這是糾偏,火神學術之太偏,也能毀中醫。』

  可以說我這同事很有水準,他採用了斷章取義的手法來反駁扶陽學說,其實,陰陽二者不可偏廢,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來說都是同等重要的。

  陰與陽只是分指事物相互對待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互有差異乃至對立、鬥爭、衝突,但又不可分離,離開對方均不能單獨存在。雖然古人未能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對立、統一的哲學概念,但綜觀歷代的陰陽論述,意似近之,僅有一步之遙。如說:『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無疑,這是揭示陰與陽的鬥爭。『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陰不可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陽為陰之用,陰為陽之基。』『陰陽互為其根,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便是死期。』此類不勝枚舉的陰陽互根、互依之論,明顯、深刻地揭示了陰陽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統一的關係。

  陰陽相互為根、互相轉化是維繫人體生命功能的重要方面。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如二者關係被破壞,必致『孤陽不長,獨陰不生』,人體的生命健康必會受到損害。

  所以古今醫家都接受和運用陰陽調和原則。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這就是說,陰陽兩方面相對平衡、協調,人體就健康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乃至離決,人的生命就有危險以致死亡。因而一切醫療措施和養生方法,都是著眼於調和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記,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於本』。治病必求於本,『本』在文中指陰陽而言,為什麼?因為陰陽是『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記,變化之父母』,說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求本』求什麼,就是弄清『陰陽失衡』,診察陰陽的失調狀態,弄清了,怎麼治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得很明白:『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也就是說治療的要點在於糾正陰陽是盛衰偏頗,恢復和助進其平衡協調。

  那麼又如何看待盧氏的用來說明『陽主陰從』的引文,諸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等呢?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6 『火神』熱的冷思考(六)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4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六)



  來源:道少齋主人

  4、鄭欽安說的『陰陽至理』是什麼?

  盧崇漢在他的《扶陽講記》第45頁有這麼一段話:『鄭欽安的「立極之要」、「陰陽至理」,談的是什麼?它實際上包含了從自然界到人體,都是以陽為主、以陰為從的道理。正如我們對自然界的天文、氣象、歷法的認識,以及萬物的生長存亡的變化,都決定和依賴於是陽光,我認為中醫陰陽學說的實質,應該包括在這一道理裡面』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盧說了2個方面的問題:

  1.鄭欽安的『陰陽至理』是什麼,就是『立極之要』,『立極之要』是什麼,是『陽主陰從』,最後的結論就是盧的『以火立極』。

  2.萬物生長,只要有陽就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陰陽雙方不存在相互平衡、而是以陽為主的不平衡的對立和統一的雙方。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盧所說的是否合理,第一點我們暫不加討論,在後面我會聯繫鄭欽安的原文進行分析,看看盧所說的『陰陽至要』的含義,與鄭欽安的『陰陽至要』實質所指有何不同。

  我們來看看第二點,盧說:『正如我們對自然界的天文、氣象、歷法的認識,以及萬物的生長存亡的變化,都決定和依賴於是陽光』。拋開天文、氣象、歷法(只指公歷,農歷要排出)不說,就萬物的生長來說,按盧氏的說法太陽是陽,水屬陰,萬物的生長說完全只依靠陽光肯定是不對的,為什麼?簡單地說吧,每年的四季陽光都明媚,但就是不下雨,來個大旱災,田野乾裂,沒水,你看什麼生物能生長?!,『孤陽不長』,《內經》最就說過。更有一句話叫做『水是生命之源』,可以引用深海生物加以佐證,在幾千英尺的海底沒陽光的地方,同樣有生命存在,當然這是詭辨。也許啊,火神者們說,只說陽重要,但沒說不要陰,呵,但《扶陽講記》裡面第47頁說陰虛者仍也以薑附桂為主進行治療。並說這是以盧氏提出的『人身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的學術見解作為指導思想的。中醫論醫理、論治法,極重形象思維。一個盆,裡面的水很少,想把水加滿,通過火烤的辦法只能使盆裡的水越來越少,永遠也不可能滿起來,這是基本常識。這薑附桂便同烈火、盆中少水便同陰虛,想使盆中的水滿起來卻用火燒的辦法豈不荒唐!『人身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這句話根據《扶陽講記》的整體理解來說,應該是陽虛也好、陰虛也好都要溫陽。說個笑話,大家現在都說中醫師承的重要性,這大概是盧氏家傳的治病密訣。我想鄭老先生要是復活的話,他一定也會向盧氏請教,為什麼?他在他的講稿里說了啊:『陰虛一切病症忌溫補也……若扶其陽,則陽愈旺而陰愈消,每每釀出亢龍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

  《扶陽講記》裡面還有更值得商榷的一些說法,我們來看該書第99頁的一段話:『我們再看這個『草』,神農嘗百草,……我們看看『草』這個造字,上面是『 兩個十』,中間是個『日』,下面又是個『十』,實際上就是『三十日為草』。這意味著什麼呢?……中醫講的『四氣』寒熱溫涼,實際上就是各個草含的『日』是多少,所以神農嘗的,無外乎就是嘗這東西。

  這盧崇漢教授也就真是富於想像力了、敢於創立新說。《神農本草經》中明明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神農嘗的什麼?辨別藥性啊,藥物有毒無毒啊。怎麼變成了嘗『日』了呢?真嘗『日』了,這神農就真的笨了,他的東西就不可學。萬物都有生存期,算一算不就知道活了多少天,估計一下不就知道有多少有太陽的『日』了。當然了,盧的真實含義是神農嘗百草是為了判斷藥物的溫涼如何,但要為『以火立極』找依據也不能這樣解字。『草』字就是一個形聲字,上面的字頭形符表意,下面的『早』為聲符為讀音。

  類似的還有為了說明疼痛與陽虛寒凝有關,說『疼』字裡面是個『冬』字,冬主寒主水,所以『疼』字就與寒與水有關了。學中醫的都要學『六書』,這『疼』其實就是一個形聲字,病字頭為形符表意,『冬』字為聲符,古今讀音有差異,並沒其它多的含義。硬是要來個強求新解。劉力紅在《思考中醫》中最喜咬文嚼字,總希望在咬文嚼字中咬出新的醫理來,功夫遠比其師盧氏深,開個玩笑,盧教授這兩個字是不是劉力紅教授給他這麼解釋的。但遺憾的是他們大多數的解釋違背了有關文字學的規律。

  盧氏違背漢字的發展規律,違背文化的發展規律這樣解字的目的無非是為他的『陰陽至理』-----『以火立極』尋找更多的依據而已。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7 『火神』熱的冷思考(七)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4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七)



  來源:道少齋主人

  那麼鄭欽安說的『陰陽至理』到底說的是什麼?這就要我們一起來復習下鄭氏《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三書了。

  『陰陽至理』始終貫穿在這三書中,鄭氏直接使用『陰陽至理』四字的地方僅有數處。現舉其提到『陰陽至要』四字的五處,加以說明,從中我們可以明白鄭氏所說的『陰陽至要』的實質內涵是什麼。

  一是《醫法園通卷二?外科約言》說:『外科者,瘡科謂也。凡瘡之生,無論發於何部,統以陰陽兩字判之為準……。陰證其瘡皮色如常,漫腫微疼,瘡潰多半清水,清膿,黃水,血水,豆汁水,辛臭水。其人言語、聲音、脈息、起居動靜,一切無神,口必不渴,即渴定喜滾飲,舌必青滑,大小便必成瘡。陰盛陽微,不能化陰血以成膿,故見以上病形。法宜辛甘化陽為主。……陽證其瘡紅腫痛甚,寒熱往來,人多煩躁,喜清涼而惡熱,大便多堅實,小便多短赤,飲食精神如常,脈息有力,聲音響亮,瘡潰多稠膿。此等瘡最易治,皆由邪火伏於其中,火旺則血傷。法宜苦甘化陰為主。總之,陰陽理明,法自我立,藥自我施,不無妙處也。』

  此處『陰陽至要』乃是強調外科辨證,首當分清陰證、陽證,此為外科立法、處方的關鍵點。

  二是《醫法園通卷三?傷寒溯源解》說:『最可鄙者,今人云仲景之方,是為冬月傷寒立法,並非為內傷與雜證立法。試問內傷失血肺痿,有服甘草乾薑湯而愈者否?……腎臟不溫,水泛為痰,有服真武湯而愈者否?寒濕腰痛,有服麻黃附子細辛湯而愈者否?少氣懶言,困倦嗜臥,咳嗽潮熱,有服建中湯而愈者否?溫病初起,有服麻杏石甘湯、雞子黃連湯、四逆湯而愈者否?……痘證初起,有服桂枝湯、升麻葛根湯而愈者否?老人便艱澀,有服麻仁丸而愈者否?陽虛大便下血,有服四逆湯而愈者否?陰虛大便膿血,有服雞子黃連湯而愈者否中?今人不體貼,只記時行幾個通套方子,某病用某方,倍其味,某病用某方,減某味,如此而已。究其陰陽至理,全然莫曉,六經變化,罕有得知,愈趨愈下,不堪問矣。

  這是鄭氏批評當時醫家不明仲景立法之要,在例舉大量疾患證治即可服用清熱養陰之品獲效,又可以溫陽方劑以建功之后,批評醫界時弊,不講陰陽辨證,只知套方套藥,與仲景立法背道而馳的錯誤。他通過多年對《傷寒論》的研究得出『仲景一生學問就在這陰陽兩字,……學者苟能於陰陽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門也』 『學者苟能於陰陽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門也』 的結論,認為把握陰陽作為辨證總綱的地位和作用是學好《傷寒論》的關鍵。

  三是《醫法園通?午後身熱》批評時醫『全不在陰陽至理處探取盈縮消息,一見午後、夜間發熱,便云陰虛,便云滋水』。指出『陰盛隔陽於外,陽氣不得潛藏、陽浮於外』也可見到午後、夜間發熱。仍是強調『一病有一病之陰陽』,不可執一端以偏概全,不則治必有失誤。

  四是在《醫法園通?虛勞脈動》批評時醫,不講陰陽辨證,使病家不死於病而死於藥的時況。他說『近閱市習,一見此等病情,每稱為陰虛,所用藥品,多半甘寒養陰。並未見幾個膽大用辛溫者,故一成虛勞,十個九死。非死於病,實死於藥,非死於藥,實死於醫。皆由醫家不明陰陽至理,病家深畏辛溫,故罕有幾個得生,真大憾也。』在書中指出『學者切切不可一味見病治病,務要將內外病形,陰陽實據熟悉胸中,方不致誤人性命。』

  五是在《醫理真傳卷四?問曰:怔忡起於何因?》中方解桂枝龍骨牡蠣湯時提及四字:『此方本意,非專為太陽而設,實為陰陽不調而設,要知陰陽調和之人,六邪不侵,七情不損。陽不調之人,必有陽不調之實據,以辨陽虛法辨之﹔陰不調之人,必有陰不調之實據,以辨陰虛法辨之。陽不調之人,用此方,桂、甘、薑、棗宜重,稍加白芍以斂陰﹔陰不調之人,芍藥、甘、棗宜重以調陰,少加桂以宣陽。陰陽兩不足之人,分兩平用,彼此不偏,此立法之苦心,亦變通之道。如大、小建中與此方,皆桂枝湯之變局也。識得陰陽至理者,始信余非妄說也。』指出把握陰陽平衡之理,明辨陰陽,是立方組方的重要依據。

  從以上可們可以明確的看出,鄭氏所說的『陰陽至要』的內涵就是治病當首先從陰陽辨證入手,立法、處方也當以明辨陰陽為基礎。

  『認證只分陰陽』 ,『萬病不出陰陽兩字』 『病有千端,漫云易為窺測,苟能識得陰陽兩字,而萬變萬化之機,亦可由此而推也。』便是鄭氏所說的『陰陽至要』。以陰陽為綱統分萬病,可以使醫者執綱挈領,不在臟腑五行上追求,不被復雜的症狀迷惑,不至陷入『見病醫病』的粗淺地步。鄭氏在書中屢次批評世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流俗和一見什麼病就用什麼方,襲用『套方套藥』的市習。他們不問陰陽,『不求至理』,一味在『五行生剋上追求』,『逐經、逐臟、逐腑論之,『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

  不可將鄭氏的『陰陽至理』誤解為盧氏所說的『以火立極』。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8 『火神』熱的冷思考(八)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4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八)



  來源:道少齋主人

  鄭欽安的並不貴陽賤陰

  前面我們說過,鄭欽安其學術思想的最基本觀點,是以陰陽為綱,認識人體生理病理,辨證識病,選方用藥等等一切醫學問題,由此出發,鄭氏所論乾坤坎離、臟腑生剋、五行六氣、三焦六經、氣血水火、外感內傷等均以陰陽為綱,形成非常鮮明而獨特的的學術體系和理論特色。他在《醫理真傳》自序中說:「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在《醫法園通》自述中說:「以病參究,一病有一病之虛實,一病有一病之陰陽,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經還是一經,人身五氣還是一氣,三焦還是一焦,萬病總是在陰陽之中。」從這兩篇自序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氏抓住仲景以陰陽為總綱的核心思想,並將此貫穿在書中而大加發揮。書中辨認一切陽虛症法與一切陰虛症法,尤為切要。

  與現代火神派所不同的是,他認為元陰元陽為賴以生存的根本,認為陰陽平衡是人體得以健康的前提。他以《周易》豐富的辯證法和天地整體運動為指導,用八卦原理闡發人體的病理生理的陰陽法則。其中坎卦解、離卦解、他說「坎為水,屬陰,血也,而真陽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居於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離為火,屬陽,氣也,而真陰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為心,一點真陰,藏於二陽之中……人身之主也。」以此論點出發,則心腎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賴以生存的元陰元陽,彼此互為根基,相互依存轉化,體現出分則我二,合則為一的對立統一觀。他說:「坎中真陽,肇自乾元,一也﹔離中真陰,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為其根。」這也是對《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神乃絕」的闡發。以此立論,聯繫人體病理則認為「此陰陽二氣原本均平,自然百病不生」,如果不能使之均平,故有盛衰之別,水盛則火衰,火旺則水弱,此陰證陽證所由來也。在辨證施治中,也始中突出陰陽這個總綱,陰盛者陽必衰,陽盛者陰必弱,不易之理也。

  然而,為什麼鄭欽安又特別強調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務作用呢?這就需要我們對鄭氏學說所產生的時代背景要有所了解。清初,溫病學說逐漸興起,受葉天士學述之影響,醫家多推崇用藥以寒涼輕靈,相延日久,形成一種傾向,不求經旨,拘於成法,遠離辨證,出現崇尚陰柔,恣用寒涼的流弊大流於世,加上長期以來形成的喜補畏攻、喜輕避重的世風,更加助長了這種恣用寒涼,不考慮寒流藥物損傷人體之陽的弊端的時風。

  為了扭轉時弊,鄭氏著書立說,批判當時喜寒涼懼溫熱的錯誤傾向,由於時醫不知顧護人體陽,濫用寒涼,以致陽損虛寒證由生,他說『近閱市習,一見此等病情,每稱為陰虛,所用藥品,多半甘寒養陰。並未見幾個膽大用辛溫者,故一成虛勞,十個九死。非死於病,實死於藥,非死於藥,實死於醫。皆由醫家不明陰陽至理,病家深畏辛溫,故罕有幾個得生,真大憾也。』因此在其書中反復強調『陽氣』的重要性,詳細闡述仲景傷寒三陰證的病理方藥,但同時亦指出『陰虛一切病證忌溫補也』。鄭欽安雖善用薑附,影響了幾代人,但他並不專用薑附,也不是偏愛乾薑附子,惡當歸地黃,而是當用則用。他說『余非愛薑附,惡歸地,功夫在陰陽上打算耳』。在《醫理真傳》卷二、卷三中,列舉31條陽虛病症,29條陰虛病症,採用問答形式,詳加論證。在《醫法園通》卷一、卷二中,對心病不安、肺病咳嗽等51種病證,逐症逐條分析陰陽辨證要點。充分體現了仲景辨證論治以陰陽為綱的學術思想。當代已故名家何紹奇先生評價說:『他的代表作《醫法圓通》,是為補偏救弊而設,他強調陰證,是因為人們往往忽視陰證的緣故。但綜觀全書,他之持論並不偏頗,這是其可貴之處,也是他區別於明清貴陽賤陰論醫家的地方。 』

  通覽鄭氏著作,我們可以確定鄭氏為糾時弊,反復強調陽氣重要性,但依舊強調陰陽平衡,並不貴陽淺陰。並不這與當今一些火神們過分強調『以火立極』,貴陽淺陰,似乎萬病由陽虛而生,『世上無一例真正的陰虛』極端說法,不論陰虛、陽虛,均以薑附桂為主進行治療的極端做法絕非一碼事。也可以說當今的火神派的學術論點已經大大的偏離了鄭氏是學術思想。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9 『火神』熱的冷思考(九)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4quote  

『火神』熱的冷思考(九)



  來源:道少齋主人

  簡說鄭氏的溫陽不挾陰藥與張氏的陰中求陽

  研究過多火神派的人都可能知道,鄭欽安和大醫家張景岳都注重陽氣,張景岳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得陽者生,失陽者死』﹔鄭欽安認為:『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先天一點真氣耳。』『人之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有陽則生,無陽則死』。

  然而者人在扶陽的方法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張氏強調『陰中求陽』,他說:『他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其組方以大劑熟地獄、山茱萸、懷山藥、枸杞子、鹿膠等補益腎精,以小量附片、肉桂等微生少火之氣,認為『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以補倍之』(《景岳全書?熱略》)。代表方如右歸飲、右歸丸等。

  鄭氏補陽,則不主張使用陰柔之藥,也就是說不主張在溫陽的方中加入滋陰之品,用藥專注附子,推崇以附子『補坎中之陽』,主張純用辛甘,重用附子,方以仲景四逆輩為主。

  鄭氏贊同張氏強調陽氣為人之根本的學術思想,但對張氏補陽講究陰陽相濟、陰中求陽的方法持反對態度。他在《醫法園通?反胃》中說:『既曰命門無火,理宜專用桂、附以補火,何得用地、棗以滋陰,丹皮以瀉火乎?此皆景岳不讀仲景之書,而未明陰陽之道也。』在《醫法園通?陽虛一切病證忌滋陰也》中說:『凡陽虛之人,多屬氣衰血盛,無論發何疾病,多緣陰邪為殃,切不可再滋其陰。若更滋其陰,則陰愈盛而陽愈消,每每釀出真陽外越之候,不知不知』,認為張景岳補陽遠離仲景溫陽之旨,他批評張說:『獨不思仲景為立法之祖,於純陰無陽之證,只用薑、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並不雜一養陰之品,未必仲景不知陰中求陽乎?仲景求陽,在人身坎宮中說法,景岳求陽,在藥味養陰裡注解。相隔天淵,無人窺破,蒙蔽有年,不忍坐視,故特申言之。』

  鄭氏這種主張純用剛藥的觀點,為後世大多火神所接受。像吳佩衡、范仲林等。

  那麼我們又如何區別看待張、鄭溫陽正不同觀點呢?到底誰是誰非?我們該接受誰的?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鄭氏著作中的一段話,《醫法園通?申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的確宗旨》說:萬病一陰陽耳,陰盛者扶陽為急,陽盛者扶陰為先。此二語實治病金針……所謂偏盛者何?偏於陰者宜扶陽,是言陰邪之盛,不是言腎中之真陰偏盛也。偏於陽者,宜扶陰,是言邪火之盛,不是言腎中之真陽偏盛也。』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氏所指的『病在陰者,宜扶陽以抑陰』,這陰字便是陰寒之邪,也就是說鄭氏的溫陽法從仲景的少陰病治法來,在強調少陰陽氣不足的同時,正合景岳所說『陽虛陰盛,言寒邪有餘』著眼於『陰盛』二字。所以以四逆輩之薑、附、桂大辛溫大補腎火,驅陰以散寒。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陽不足再辨》中說:『又若精在人身,精盛則陽強,精衰則陽痿,此精之為陰否?再若養生家所重者,惟曰純陽,純陽之陽,以精言也。精若滲漏,何陽之有。』強調精與陽氣的關係,精足則陽旺,精衰則陽氣亦衰。其立論從『虛損』二字入手,與傷寒三陰證著點不同。

  他在《景岳全書?虛損篇》中指出:『病之虛損,變態不同……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在《新方八陣?補略》中說 『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之屬是也。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是也。陽虛者,宜補而兼暖,桂、附、乾薑之屬是也。』此 『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其立論當從『精虧』二字著眼。這從其右歸丸、右歸飲組方中就可看出,二方實以金匱腎氣丸化裁加減而來,均去掉了『 三瀉』,正合古人『腎無瀉法』,以填補為先的思想。

  其實景岳的溫陽法更適用於慢性的衰老性疾病,隨著人的衰老,腎精減虧,元陽生化不足,在出現頭暈耳鳴、腰酸膝軟、腳弱、夜間尿頻,陽痿遺精的同時,更具有四肢不溫,舌質淡胖,脈沉細等先天陰陽兩虧的證候。右歸類方劑組方甘溫同施、陰陽並補,可以長久使用而無溫燥傷陰之弊。其使用要點以『虛損』二字為要點。

  案例1.

  某女,62歲,患『甲狀腺功能度下症』,經服西藥甲狀腺素片後,查甲狀腺功能生化指標恢復正常。但半年來一直感頭暈耳鳴,心悸恐慌不安,脛酸乏力,夜尿頻,畏寒,納差,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辨證為腎陽虧虛,治宜溫補腎陽,方以右歸丸加減:

  熟地24 山藥12 山萸肉10 枸杞子12 菟絲子12 鹿角霜12 杜仲12 當歸9  熟附片6 仙茅6 仙靈脾10 生龍骨30(先煎) 生牡蠣30(先煎)

  服方10劑諸症若失。

  此症在中醫來說,屬當從『虛勞』治療,證屬純虛不挾實,故以右歸陰中求陽,增入仙茅、仙靈脾加強溫陽力度,予生龍骨、生牡蠣重鎮寧心安神,方雖簡,但確中病機,故取效頗捷。

  四逆輩方劑的使用,更適用於陰寒內盛,少陰陽衰。常常使用於一些急性病的危重階段。證見精神萎靡,嗜睡昏睡,四肢不溫,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脈沉細欲絕等症,或如鄭氏所說的陽虛證:『陽虛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無神,目瞑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飲食無味,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淡黃潤滑色,滿口津液,不思水飲,即飲亦喜熱湯,二便自利,脈浮空,細微無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縮,種種病形。』這些證候常常出現在疾病的危重階段,只要認證準確,投以四逆輩常可隨手起效。正確合理地使用四逆輩方劑當著眼於『陰盛』二字。也就是說,在雖用四逆輩的時候不僅患者常常有陽虛,同時常挾有『陰邪』,如痰飲、水腫等﹔或為陽氣衰危,虛陽浮越之候。

  案例2.

  余某,女,89歲,因股骨粗隆間骨折入院住骨科,入院第二天出現肺部感染,骨科予以頭胞吡胺抗炎,越四日病情加重,當時我去會診,看到病人的情況不妙,建議轉入內科治療。

  轉入內科後,管床的醫師再予頭胞吡胺聯用克林霉素靜滴,3日無效而病情進一步加重。10月1日請我會診,證見患者神志欠清,靜臥不煩,呈昏睡狀態,右下肢架在勃朗氏架上做骨牽引,上半身平仰臥於床,面部蒼白浮腫,很遠的地方就可聞及喉間痰鳴,咳嗽,不斷咯出大量白色泡沫痰,但不能自吐,其女不斷的用手指在患者口中掏痰,護士也在一邊不斷的使用吸痰器,捫之四肢不溫,問之小便量少,已三日未曾進食,大便未解,唇紺,張口呼吸,舌底淡紅而乾,以壓舌板撬開口腔,舌面淡而多津,苔小而白,脈沉細。雙肺可聞及大量痰鳴羅音。心電監護示:竇性心律,110次/分,血氧飽合度87%,呼吸30次/分。

  我是如何辨證的呢?我就是從治有病的人出發,根據患者神志欠清,靜臥不煩,呈昏睡狀態,喉間痰聲漉漉,吐大量白色痰涎,四肢不溫,小便量少,脈沉細無力。首先考慮患者屬少陰病,少陰陽氣不足!《傷寒論》裡不是說嘛:『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這神志不清,靜臥不煩與『但欲寐』便是極為相似。結合四肢不溫,小便量少,脈沉細無力斷為少陰陽氣衰危。陽虛不能蒸騰氣化,津液代謝失常,液聚而為痰,痰蓄於肺!

  《金匱要略》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待患者陽回,飲邪自化,不祛痰則痰飲自祛,痰祛則無痰蒙蔽心神,神當自清,用方絕不將化痰作為首先考慮,而是從整體出發,不著眼於肺部感染的局部,根據患者陽氣虛衰的主要病機把扶陽放在第一味,此正合『治病當求之於本』的宗旨。方以四逆湯回陽,苓桂朮甘湯溫陽化飲,加桔梗、薏米化痰排痰,細辛加強溫陽化飲的作用。西藥停克林霉素,聯用阿米卡星。中藥處方如下:

  制附片6 乾薑6 炙甘草10 桂枝10 茯苓20 桔梗15 細辛3 生黃蓍30 薏米30

  1劑,鼻飼

  中午服藥,2小時後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足有一痰盂,患者神去就轉清。其後漸入坦途。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每個醫家在其一生中都會獨特的心得,若能細心體會,掌握其精妙,萃眾家之長為我所用,必能大大提高臨床技能與療效。又何必執一端而廢他,偏信一家之言。

guest
10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5quote  

自學中醫者無法規避的方式,自行試藥,當然這是自己的說法。

火神正熱時,去年也試了迪化街能買到的炮附片三種,大劑量長時間煎,約1~3兩附子四逆輩。以個人體質來說,其功能並沒有曬一場太陽來的舒服,當時是冬天。偶有幾次稍有麻感中毒現象,如此而已,僅供參考。

 

-- 酸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11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4-26quote  

自學中醫和試藥並無直接困果關係。

中醫知識不是看書領悟就是師傳領悟。重點還是在領悟,否則得到的只是未經思辨的死知識。試藥是必經的途徑,不管是不是師傳,也不管是不是在自己身上試。

但試藥是方劑有疑慮才試藥,而不是單方有疑慮而試藥。中醫絕少單方在治病。

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看法。

edited: 1

cht健康中醫藥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views:28661